你假期加班到夜里12點,回到家刷微博放松,結果滿屏都是網友在全球各地度假的照片和小視頻;
你剛輔導完孩子做功課,打開朋友圈看大家的動態(tài),A女兒鋼琴比賽一等獎、B兒子考試全班前三,你回頭看了眼自家正糾結“5+8”等于幾的笨小孩;
你還完上個月信用卡賬單,剛發(fā)的工資只剩下三位數(shù),而某個APP上的白富美又曬出了一個限量版愛馬仕……
“暴走大事件”節(jié)目上大火的《檸檬精之歌》唱的就是我們這些苦逼網友:“有沒有哪天,打開微博你突然才發(fā)現(xiàn),首頁互關的好友,月薪三萬零八千……”
每天受到來自社交媒體的全方位打擊,網友們真的不會被逼瘋么?答案是……還真的有可能!
最近,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學者的一個研究顯示,使用社交媒體容易讓人抑郁。
社交媒體使用時間越長
抑郁風險越大
研究者收集了3826位青少年(平均年齡12.7歲)近6年的數(shù)據,發(fā)現(xiàn)青少年隨著年齡增長,抑郁癥狀隨之增加。
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每增加1小時,青少年的抑郁癥狀就增加0.64個單位;某年的社交媒體使用時間比往年增加,抑郁的風險也更大,每多增加一小時,抑郁癥狀增加0.41個單位。
出乎意料的是,打游戲反而沒有產生致郁效果。打游戲時間的增加,沒有伴隨著抑郁癥狀增加。研究者分析,這可能是因為現(xiàn)在很多游戲都是組隊來玩,不管是和現(xiàn)實生活中的朋友,還是和網線另一端的網友,組隊玩游戲的過程都促進了社交,從而避免了抑郁風險的提高。
浙江省立同德醫(yī)院副主任醫(yī)師、浙江省康復醫(yī)學會精神康復專業(yè)委員會委員張瀅分析說,這本質上是信息攝入過剩造成的結果,“在社交媒體高度發(fā)達、信息量大爆炸的時代,我們每天都接觸過量的信息。而社交媒體的屬性又導致這些信息會對情緒造成負面影響?!?/p>
他將社交媒體的信息分為兩大類,一類是炫耀型的內容,炫富、秀恩愛、曬小孩都屬于這類;另一類是消極型的內容,比如殘酷的社會新聞、負面的情緒表達等等。這兩類信息正好是兩個極端,共同刺激著網友脆弱的神經。
社交媒體讓人過度攀比
產生挫敗心理
張瀅說,心理學家LockWood和Kunda的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人們在“自我改善”的動機下會引發(fā)一種“攀比”心理。當個體認為自己也可以取得相應的成就時,這種比較會產生鼓舞作用;但當個體認為自己無法企及時,就會使人的自尊心受到挫敗。
“社交媒體拓展了網友的視野和想象,以前家長只會把自己孩子跟鄰居家的孩子比,也就是所謂的‘別人家的小孩’,但畢竟比較的范圍有限,鄰居家的孩子也不太可能是天才。但現(xiàn)在,家長隨處可見刷屏的學霸、天才,好像全天下的孩子都比自己孩子聰明,這可不就受打擊了嘛。”
家長會比較孩子,反過來孩子有時候也會比較自己的家長。他曾經接診過一個初中男孩,爸爸從小對他奉行棍棒教育,動不動就打罵他,父子關系一直很緊張。
上初中后,家里給他買了一部智能手機,他一下子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。他發(fā)現(xiàn),別人的家長都不像他爸爸這樣教育小孩,朋友圈和微博上的好友和家人關系都很融洽,經常看到他們發(fā)一家人出去游玩的照片,這讓他更加厭惡自己的父親。
“這個男孩本身就有點抑郁癥的傾向,后來發(fā)展為雙相情感障礙,抑郁重一點,躁狂輕一點。我們不能說是社交媒體導致了他的情緒問題,但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?!?/p>
記得回歸現(xiàn)實
給身邊的人一個微笑
至于游戲反而不致郁的觀點,浙大二院精神科禹華良副主任醫(yī)師認為不一定適用于游戲成癮的青少年。
從他的臨床經驗來看,部分游戲成癮的青少年在沉迷游戲之前,就已經出現(xiàn)情緒抑郁、社交障礙等心理問題,游戲是他們逃離現(xiàn)實社會和人際交往的一種方式,從游戲中重拾社交的可能性反而是減少了,他們更需要從現(xiàn)實生活中找到問題的根源并解決。
禹華良說,不管是從社交網絡獲取信息,還是從游戲中享受娛樂的刺激,仍要記得留出時間給現(xiàn)實生活中的人和事。
拿出手機看看,你每天花費時間最多的是不是社交媒體類的軟件?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可要好好反省一下咯。
《檸檬精之歌》最后唱道,“檸檬精的心酸,只有卑微的人才明白。檸檬精很敏感,求求大家不愛別傷害。”與其祈求別人不要在網上“傷害”自己,不如放下手機,給現(xiàn)實中的親友一個大大的微笑。